他们大多会没事 ——《江城》

《江城》—— 何伟 读后感

今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冬至还没到我已经用上了全部的装备,甚至还购买了新电热毯和帽子,阅读这本书完全和寒冷有关,因为我不是在阳光正好慵懒的午后在躺椅里阅读,就是在温暖的被窝里翻页。和阅读的环境一样,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慵懒和温暖的感觉。

作者到涪陵的时候我还在母亲的身体里成长,等他逐渐融入涪陵,我也哇哇坠地,作者刚到涪陵的时候比我现在的年纪要大一些,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进入当时的中国,进入一个偏僻小城的困难作者在书中写的一清二楚。从抵达涪陵开始成为一名志愿者老师,到依依不舍的离去,两年间何伟从对本地人不礼貌的讨厌,到游刃有余,他被涪陵同化了。那些曾经被他批评的问题,那些奇奇怪怪的社会现象,令人失望的官僚主义,当然他并不喜欢,但是他也像每一个中国人一样开始做到能够忍受而不至于窒息。

改革开放还没实施二十年,而上一次的运动才不到十年,影响了两代人的文革也才结束二十年,那时的人们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好像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追求财富的增长,但是他们也没有忘记过去的苦痛,对一切还怀有希望和信任。因为水库,长久的家园也要消失,他们也并没有多少波澜,那些可能逝去的历史他们好像也不在乎,长江并没有那些修建水库的机械好看。这一点被我当时在宜昌讨生活的父亲所认同了,父亲现在说起依旧是当时那巨大的器械。

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涪陵榨菜可能已经被全世界华人所知,甚至也渗透到了其他地方,就如美国巨星 rock 那一口不标准的 bingqilin 一样也成为外国人会说的中文。中国在外人的眼里不再是闭塞落后的国家,人们开始担它的威胁,开始依赖它的能力。作者书中出到涪陵对交通不发达的描述可能在现在的人看来有些难以置信,中国现在的印象是遍布高速公路和城际高铁。可以说对中国的评价,以及中国的发展都让人们惊叹,这样的变化可能是中国速度吧。

这好像都是外在和物质的发展,人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想是越来越开放,但同时又越来越闭塞了。人们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的文化,可以和全世界人在同一时刻听到最新的歌曲,看到最热的电影,也可以买到最好的产品,这都是开放的一面。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像《江城》这样的书能够在现在再被出版,无数的批评和讽刺都不会在当今的出版市场存活。公开的讨论是受到限制的,更别提批评了,在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清楚的意识到,当我在豆瓣提交书评的时候,很可能会弹出需要审核的提示。而那些真正好的电影、游戏和书籍,总是难以通过。这一切都悄然发生,而大部分的人对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不满,也许是表面上看起来,但是满意的人大都是要多过不满的人。

这本书是一本镜子,也许不是平整和完美的镜子,但是透过这面镜子我依旧看见那个我出生时中国的浮光掠影,也看到那样的时光是如何成为现在的现实。当我被楼下大妈谈话的声音吵醒,睡眼朦胧的窝在被窝里读完最后的部分,可能是因为刚刚睡醒,我却泪眼婆娑,好像在和一个老友告别,在和涪陵告别,在和作者告别。我很高兴能够透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看见自己,透过一个成为我们的人发现自己。